2014年8月25日 星期一

蜜蜂與虎頭蜂

蜜蜂

蜂后

蜂后又稱蜂王,是蜜蜂群體中唯一能正常產卵的雌性蜂。一個蜜蜂群體中可能有幾千到幾萬隻蜜蜂,但只會有一隻蜂后。

蜂后出蛹後的五天~十天之間,會先出巢練習飛行及認識方位。 到了發情期,便飛到空中去找雄性伴侶,牠會發出一種特殊的氣味藉以引誘雄蜂,直到遇到一隻博得她青睞的幸運雄蜂,就會在空中與牠交尾。 交尾結束,這隻幸運的雄蜂便會由於愛情而犧牲掉,因為牠的生殖器會整個脫落在女蜂王的生殖器內。 蜂王帶著滿足興奮的心情,並在尾端附著帶白色的雄蜂生殖器回到巢中。 蜂王會自行拔除附著的雄蜂生殖器,或由工蜂協助拔除,此時雄蜂的全部貯精,都將被蜂王吸收在腹內的貯精囊,終生產卵均能自行受精。 如果貯精囊沒有吸滿,也有再行一、二次交尾的情況發生,但大多數蜂王大只要交尾一次,便能達成終生產卵與受精的任務,而成為完全的蜂王。

女蜂王在未交尾前,也會產卵,但因為是未受精卵,只會育成均為雄蜂。 而交尾後,蜂王會因環境需求,可以自行決定產受精或不受精的卵來適應。 若產的是受精卵,則會育成雌蜂,沒有受精的卵,則發育成雄蜂。

分巢

在蜂群的繁殖季節,蜂群會修築多個王台哺育新的蜂王,一般老蜂王在新蜂王出台前會帶領一部分蜜蜂離開原巢,另築新的蜂巢。 原蜂巢中,第一個出台的新王會啃咬其他未破繭的王台,避免其他新王的發生,然後獨自繼承老王的蜂巢成為新王。

工蜂

工蜂與蜂后一樣都是雌性蜜蜂。 多數的雌蜂在幼蟲時期,僅有最初幾天可食用蜂王漿,之後改餵食一般的蜂蜜,因而無法完成生殖能力的發育,最後便會成為工蜂; 而住在較大育兒房的雌蜂幼蟲,會持續使用蜂王漿餵食,最後將發育演化成蜂后。

工蜂在演化過程,其生殖器會變成螫刺,作為武器。 當工蜂蜇人後,其蜇針連同腸臟留在人體皮膚中,故其很快就會死亡。

在同一蜂巢中的工蜂,因年齡的不同,可以分為三個生理上不同的工蜂群——保育蜂、築巢蜂和采蜜蜂。

保育蜂

保育蜂是剛完成羽化後不久的工蜂,其主要職責是飼養幼蟲;

築巢蜂

羽化約十天之後,其蠟腺開始分泌蜂蠟,此時的工蜂稱為築巢蜂,負責維護蜂巢並或清掃蜂巢中的垃圾和死蜂。

采蜜蜂

羽化三周後,工蜂蠟腺停止分泌,此時工蜂將成為專職的采蜜蜂。

雄蜂

雄蜂是雄性蜜蜂,在許多種類的蜜蜂之中,雄峰是由未受精的卵所發育而成。 雄蜂的功能就是與蜂后交配。

虎頭蜂

虎頭蜂是膜翅目胡蜂科, 而一般常見會採食花粉和花蜜的則是屬於蜜蜂科.

不管是虎頭蜂或蜜蜂, 有授精的卵皆會發育為雌蜂,未授精卵則會發育為雄蜂。 而且所有蜂類的螫針,都是由產卵管特化而來,所以,也就只有雌蜂會螫人,因為雄蜂是沒有螫針的。

壽命

 虎頭蜂蜜蜂
女王蜂一年3~5年
工蜂60天左右45天左右
雄蜂60天左右90天左右

交尾與越冬

越冬前雄蜂與雌蜂都會飛出巢外,尋覓伴侶,進行交尾。 交尾結束後(約十一月中旬),雌蜂將尋覓適當的場所進行越冬,不再回巢。 此時責任結束的雄蜂和工蜂則相繼死亡。

黑腹虎頭蜂

別名:黑絨虎頭蜂、黑尾仔、雞籠蜂(台語)、黑腹天鵝絨虎頭蜂、基胡蜂、絨毛胡蜂、黑虎頭蜂等。

體表密生絨毛,胸部背板呈紅黑色,腹部全部呈深黑色,第一腹節端部有一不明顥的縱色環帶。 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,000 -2,000 公尺山區,習性凶猛,受到騷擾會攻擊任何移動的對象,是台灣兇猛的虎頭蜂之一。

3 -4 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,以20 -40 度的坡地為多; 至5 -6 月間,蜂巢遷移到距地面至少10 公尺以上高大樹枝。 蜂巢形狀像早期養雞的籠子,故又稱為雞籠蜂,蜂巢的出入口,先呈圓形, 到了七月上旬蜂巢的出入口增大逐漸變成長形,裂口周邊逐漸加厚。

台灣大虎頭蜂

別名:中國大虎頭蜂、大虎頭蜂、中華大虎頭蜂、土蜂仔、大土蜂(台語)、金環胡蜂。

體表絨毛較少,頭部淺黃褐色,胸部黑色,腹部暗黑褐色,每一腹節後緣都有黃色環紋,末端數節呈黃色,是世界上體型最大的虎頭蜂,所以有時也被俗稱為帝王蜂。 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,000 -2,000 公尺山區,習性兇猛,毒性強,與黑絨虎頭蜂(Vespa basalis)同為台灣危險性最高的兩種虎頭蜂,被螫嚴重會致死。

3-4月間開始於土穴中、樹洞中或石穴中築巢,蜂巢有外殼,洞口太大時,會將蜂巢的出入口縮小。 8-11月為發生高峰期,會擴大築巢,並將穴中的土搬出洞口堆積在旁邊及四周,從洞口外堆積的新土,是尋找中華大虎頭蜂的重要指標,有時可見到有外巢露出地表面。 蜂巢的出入口通常只有一個,也有二、三個的。

黑尾虎頭蜂(姬虎頭蜂)

別名:姬虎頭蜂、黑尾胡蜂、雙金環虎頭蜂。

分布於於低海拔山區,4-5月築巢於土穴、石穴或樹洞中, 一般肉食性常出沒於其他弱小的蜜蜂或長腳蜂蜂巢搶食蛹、幼蟲,常出現在蓮霧、龍眼、水梨吸食掉落的腐果, 只要不去騷擾就可以安心的觀察和拍照。

黃腰虎頭蜂

別名:黑尾虎頭蜂、黃腰仔、三節仔(台語)、臺灣虎頭蜂、黃尾虎頭蜂。

前胸黃褐色,腹部第一、二節呈金黃色,其餘各節呈黑色,極易辨認。

主要分布於平地、丘陵地、海拔 1,000 公尺以下地區,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種類,也是養蜂場最普遍見到的敵害。 若不騷擾牠是不會被叮咬的,但因為牠們喜歡在低海拔的住家屋簷下或樹叢裡築巢,所以螫人的事件反較山林中的虎頭蜂還多。

黃腳虎頭蜂

別名:黃跗虎頭蜂、赤尾虎頭蜂、黃腳仔、花腳仔(台語)、凹紋胡蜂。

分布於低、中海拔山區,3 -4 月間開始於土穴中築巢,5 -6 月間,蜂巢會遷移到高大的樹枝上,距地面至少10 公尺以上。 蜂巢外部呈灰色或暗紅灰色,巢的出入口先呈圓形,隨蜂巢增大周圍逐漸突出並隆起,蜂群再增大後,巢的出入口會向外方突出,形成豬的嘴巴形狀(長筒型)。 黃腳虎頭蜂於9月至隔年1月最多見,習性凶猛,能暫停空中飛行,常見飛入野蜂巢洞裡示威或偷蜜。

擬大虎頭蜂

築巢於樹枝上、草叢中或屋簷下,築巢的位置、過程、形狀與黃腰虎頭蜂相似。 但是有兩點差異可資區別,一是擬大虎頭蜂蜂巢外殼,虎般的斑紋特別明顯。 二是擬大虎頭蜂築造在草叢中的蜂巢,顏色常呈黑褐色,巢脾數目4 -6 個,巢房數目700 -1,500 個

威氏虎頭蜂

威氏虎頭蜂是台灣特有種,分佈於海拔1,500 -2,500 公尺地區,族群數量不大, 蜂巢多築於3-4 公尺高接近溪谷的樹枝上, 蜂巢的形狀及顏色類似黃腰虎頭蜂, 蜂窩的外殼很厚,有保溫作用,以利高海拔生活。

2 則留言:

  1. 很高兴认识你。 我是大友,他正在日本制作电视节目。
    我正在制作大黄蜂的马节目。
    我想让你用黄蜂的照片。威氏虎頭蜂
    很高兴认识你。

    回覆刪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