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

市場常見的竹筍

在市場上常見的竹筍有:綠竹筍、烏殼綠竹筍 、麻竹筍 、冬筍 、桂竹筍 、箭竹筍 。依其生長類型可區分成:

  1. 慈竹屬(叢生竹)
    這一類竹子,它的筍芽長在根部的筍頭上,在繁殖季時筍芽便會向上生長,因此它的族群常會聚集在一處形成一整叢的樣子。
    例如:綠竹筍烏殼綠竹筍麻竹筍刺竹
  2. 毛竹屬(散生竹)
    這一類竹子,它的筍芽是長在橫向生長的地下莖上,地下莖可能往外延伸數公尺,所以其族群的成長狀況通常會較平均的散布在整個地面。
    例如:桂竹筍孟宗竹(冬筍)箭竹筍

綠竹筍

綠竹筍的發筍時期較長,大約在3~10月;其中5~7月和6~8月是盛產期,所以會有二次盛產期。 每株筍最大的有1.2公斤、最小0.2公斤,平均重0.7公斤。 筍形彎曲呈羊角狀,筍籜薄而籜舌小,肉質細嫩、纖維少、食味佳。 除了新鮮食用外,由於該筍種植面積廣,產量大,亦有不少數量用於製造罐頭或真空包裝,於冬季時販賣。

烏殼綠竹筍

烏殼綠竹筍是綠竹筍的變種,竹的外形較綠竹筍高大,故筍形也大,但出筍期比綠竹筍早約1個月。 每株筍最大的可達1.5公斤、最小的有0.5公斤,平均重1.0公斤。 筍形直立,呈長圓錐狀,外皮淡綠黑色,有多數黑毛遮蔽,筍籜厚籜舌小,籜的內面紫赤,色澤鮮艷美觀、纖維少、肉質嫩如梨肉,是筍中最優良的品種。 台東和花蓮栽培較多,適於市場新鮮供應。

麻竹筍

麻竹筍筍期較長,從3月到10月都是產期,其中5~7月是盛產期。每株筍大的可達3公斤,最小的0.5公斤,平均重1.75公斤。 筍形直立呈圓錐形,外皮無毛,略帶淡綠黃色,筍籜厚而籜舌大,肉質稍粗,纖維也多,食味略差,常用於製造筍干罐頭。






底下這張照片,拍攝於三貂嶺的新寮亭,一住戶剛採收回來的麻竹筍,琴姊笑的好開心。

冬筍

常吃的冬筍就是有名的孟宗竹的筍,孟宗竹又稱江南竹。 孟宗竹筍依採收季節,可區成二種食用筍:

  • 冬筍:
    孟宗竹於冬季11~2月會在地下萌發筍芽,這筍芽採收後就是市場中賣的冬筍。 冬筍肉質細嫩,食味極佳,加上冬季少筍,奇貨可居,價格昂貴。
  • 毛竹筍:
    孟宗竹於春季3~5月也會在地下萌發筍芽,此時的筍芽成長快速,若不採收會長成新的孟宗竹,產期不長。 而冬季萌發的筍芽,會逐漸乾枯,不會變成孟宗竹。 春季的筍芽會長出地面,身上常布有密密的淡黑色毛,又稱毛筍。 毛筍雖然纖維不多,但食味較差,適合製筍乾。

毛筍

桂竹筍

箭竹筍

刺竹

刺竹又寫作為「莿竹」,是一種高大密集叢生的竹子,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狀因而得名。 因為帶刺的特性,在早期農業社會,多用來栽種於村落或住家四周當做圍籬植物,除了可做為防禦工事,另一方面又可以防禦颱風的肆虐,先民通常將這種防禦方式稱之為竹圍,也因此在台灣就有不少稱為竹圍的地方。



竹桿基部的小枝條會變成刺狀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